2008
首頁 > 碩博士歷年 > 2008
指導教授 學位 校系 姓名 論文題目 權利
吳睿人
陳東升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何經懋 思想、政治、權力:台灣知識分子的象徵鬥爭 已授權
描述
 關鍵字: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社會學、象徵結構、政治思想、民主思想、意識型態、象徵鬥爭、台灣政治思想(史)、知識分子角色、結構/行動目次:第一章 導論:知識分子社會學、第二章 象徵結構:台灣民主思想三重奏、第三章 象徵鬥爭: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言說行動、第四章 結論:思想、政治、權力的辯證、參考文獻摘要:本文企圖理解知識分子的行動如何可能。理論層次上,本文主要關心知識分子行動得以可能的社會條件;經驗層次上,本文試圖解釋二○○六年台灣總統面臨政治危機期間,為什麼部分知識分子得以可能發動了一場關於台灣民主問題的大辯論。首先,多數的本土文獻對於知識分子的行動視為理所當然。在詮釋知識分子的角色的同時,賦予知識分子過於道德化的預設,陷入了循環論證的陷阱。於是我提出一種去道德化的知識分子定義。再者,社會學家Bourdieu雖然提出了一套相當精闢的知識分子行動解釋,不過他忽略了知識分子的主觀認知,使其沒有看到知識分子言說行動與意識型態上的細微差異。因此,我提出「象徵結構」的概念,並援引「象徵鬥爭」的理論,來補充(而非修正)解釋知識分子行動理論的。台灣從八○年代至二○○六年,形成了三種民主思想,分別為「民主—國家論」、「民主—社會論」、「民主—人民論」。這三種民主思想交織而成一種匿名的意識型態結構,亦稱做象徵結構。這個象徵結構的形成,與台灣具體的政體轉型與社會過程的歷史密不可分。而在二○○六年,陳水扁總統面臨了有史以來最險峻的政治危機,知識分子將這個現狀解讀詮釋為台灣的「民主問題」,並隨之展開了一場象徵鬥爭。知識分子分別根據不同的理念與目的,援引不同的論述而進行爭辯:捍衛本土政權者,以「民主—國家論」作為論述的依據;批評民進黨執政者,以「民主—社會論」作為批判的基礎;支持群眾運動者,以「民主—人民論」作為培力的憑藉。三組論述各被不同的知識分子所援用,而知識分子的象徵鬥爭是在這三組思想所組成的象徵結構為基礎上,才得以可能進行。象徵資本與象徵權力的獲得,是知識分子象徵鬥爭之後的報償。而這場象徵鬥爭不但是被結構的,也是結構化的。知識分子的鬥爭也使得既有的象徵結構「再結構化」。總而言之,二○○六年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行動,無非是一場象徵鬥爭,也是一次思想、政治與權力。
論文頁數:162
數位檔連結 ( tsa-th-000_20080000_0014-0000-p.pdf )
指導教授 學位 校系 姓名 論文題目 權利
熊瑞梅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柯佩均 台灣社會學門的知識生產網絡機制:以2001~2006年社會學門學術期刊引用網絡為例 已授權
描述
關鍵字:期刊排序、社會網絡、引用網絡、社會學門學術期刊、規範論目次: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文獻回顧、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四章 社會學門期刊間知識引用網絡的變遷、第五章 作者引用期刊的雙元網絡分析、第六章 作者引用作者的網絡分析與影響機制、第七章 結論、參考書目摘要:世界各國政府在知識經濟的潮流之下更加重視本土學術研究的品質,各國投注資源以提升學術研究水準、促進學術社群的國際化。台灣順應此種趨勢,近年制定各種學術政策與評鑑計畫,其中推動學術社群的知識生產品質,是國家政策中既定的一項重點目標。台灣社會學門的知識生產也受到國家施政方向的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於 1997、2001與2006年執行三波的社會學門專業期刊排序計畫,針對社會學門的學術期刊進行評比。本研究著眼於此種學術場域的改變,將主要的研究關懷聚焦在學術社群的知識變遷;回顧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傳統,引用行為是探查學社群知識生產的重要指標,引用代表學術知識傳遞與溝通的情形;而近年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研究的興起,更擴充知識引用的研究方式與概念,採以引用網絡(Citation Networks) 分析知識結構與社群互動行為。本研究立基於社會網絡的研究概念,利用網絡分析工具試圖捕捉當代台灣社會學知識引用結構的現狀;社會學門的知識引用結構;究竟學術知識的引用會有何種變遷?引用的機制為何?本研究採用2007年第三波社會學門專業期刊排序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問題環繞在2001~2006年引用網絡結構的多層次架構,開展出三項研究問題:(一)社會學門學術期刊引用網絡的現況,互引網絡結構的動態變化為何?(二)社會學門內部學者引用期刊的情形為何?社會學門各類型期刊的引用變遷又如何?(三)以社會學門期刊引用的產生是偏向於以內容為主的規範論或符合以社會關係為主的建構論的機制?研究結果分成三部份。第一,在期刊對期刊引用網絡層次部份,顯示學術期刊的引用網絡結構朝向集中化的趨勢,《台灣社會學》、《台灣社會學刊》成為引用結構中主要被引用的學術期刊組織,而且成為引用網絡結構中優勢地位的引用副團體。第二,社會學門學者引用學術期刊的雙元網絡層次,顯示社會學者與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學者的引用分流;社會學專業期刊與社會工作專業期刊的引用也存在著分流的情形。最後,《台灣社會學》、《台灣社會學刊》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社會學者引用機制為內容為主的規範論。此三項結果顯示期刊排序制度施行社會學門的學術期刊,特定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被其他期刊所肯定,產生引用結構的集中化變遷,同時社會學者與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學者對學科專業期刊分流引用也逐漸成形。而三種學術期刊內,社會學者的引用網絡影響來自於學者專長的相同與否,更是為台灣社會學的知識引用現狀,提出一個解釋的答案。
論文頁數:110
數位檔連結 ( tsa-th-000_20080000_0015-0001-p.pdf、tsa-th-000_20080000_0015-0002-p.pdf、tsa-th-000_20080000_0015-0003-p.pdf、tsa-th-000_20080000_0015-0004-p.pdf、tsa-th-000_20080000_0015-0005-p.pdf )
 
指導教授 學位 校系 姓名 論文題目 權利
許甘霖
吳孟興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陳慈慧 從診間到生活世界:婦女不孕治療軌跡 未授權
描述
關鍵字:醫療使用者、生活世界、不孕症、臨床決策、治療軌跡、文化資本、世界觀、能動性目次:第一章 文獻探討、第二章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第三章 多樣化的治療軌跡、第四章 社會關係中多重身份的主體、第五章 知識體系、第六章 結論、參考文獻摘要:背景:不孕症及其治療的相關研究發展至今已有相當的成果,許多研究也都呼應了近來重視病患經驗及病患參與的趨勢。既有的研究大都將焦點置於臨床決策這一單一事件,將接受不孕治療者視為虛弱的病人,而通常將觀察的場域侷限在「診間」當中。在診間中,其所得到的往往是片段的理解,從而無法看到病患作為醫療使用者之經驗的完整性,甚至誤判病患的結構限制與能動性。當我們在臨床決策中引入病患的參與後,同時也應該連結病患的生活世界,並透過治療軌跡這個更為完整的過程,來理解使用者的經驗,以及結構限制與能動性。目的:(1)探索形塑女性不孕治療之治療軌跡的社會因素。(2)實驗一個以治療軌跡、多重身份主體及生活世界特點的分析架構,與過去以診間經驗、臨床決策及虛弱病人為特點的研究典範對話。 方法:(1)以南部地區不孕症專科醫師及中醫師提供的病患名單,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適合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2)以深度訪談之內容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進行內容分析。 結果:(1)治療軌跡是迂迴的、多重環節的及開放的社會過程。(2)當事人是多重身份的主體,參與在診斷與治療的是以當事人為核心的社會網絡。(3)當事人將不孕治療視為完整的事件,並且以有意義的方式將各種看似相互矛盾、衝突的治療方式整合起來,成為一知識整體。
論文頁數:83
權利
未授權:本藏品尚未獲得相關授權,故僅提供線上瀏覽,任何使用請聯絡相對權利單位。
數位檔連結 ( tsa-th-000_20080000_0016-0000-p.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