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刊》第76期出刊消息
2025-05-07
《臺灣社會學刊》第76期「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已經出刊。
本期封面照片攝於張貴閔〈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一文的田野現場。畫面中,臺灣宮廟的進香團帶著玄天上帝與中壇元帥神尊,準備從武當山腳出發,上山謁祖。兩岸開放交流,具化原本抽象的中國祖廟,擾動臺灣民間信仰中既有的香火網絡。祖廟神尊來臺除具宗教交流意涵,更涉及中共的政治目的與交流雙方的資源協商。神像與人員的跨境移動,牽動著跨海峽政教制度差異所產生的張力。本文指出,每一次中國神尊來臺,都是經由主辦者重新協調與動員的「特設聚集事件」,其運作高度仰賴中介者協調,充滿不確定性,也反映中共試圖以宗教施力臺灣社會的局限。中國祖廟遶境既是宗教實踐,也是兩岸政治與地方社會制度間的對弈。神尊即將上山的靜止時刻,亦是跨境靈力如何進入地方廟際網絡的前奏。
(照片經拍攝者張貴閔授權使用)
【本期文章介紹(節錄自主編的話與導論)】
臺灣社會研究不能忽視中國因素,因此,本學刊在2023年推動「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論文徵稿。經過嚴謹審查程序,終有本期專題出版。本專題收錄兩篇論文:張貴閔的〈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以及沈秀華、鄭志鵬合著的〈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專題主編、亦是本屆編委林宗弘,特別為兩篇專題論文撰寫了一份相當完整的導論,交代議題脈絡,也提供個別論文在相關知識領域裡的定位,非常值得一讀。
除了兩篇專題論文,本期另有一篇研究紀要與一篇書評。
研究紀要是陳登翔的〈團體分析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基礎:客觀詮釋學及其序列分析原則〉。這是一篇方法論之作,是討論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Oevermann獨創的理論,如何用以從事質性資料搜集與分析,內容側重理論推演、運用原則說明,以及操作困難之檢討等。我們歡迎更多此類議題在本學刊的平臺上發表,藉此擴展學界同仁的視野,並期待引發更多的討論、刺激研究的靈感。
曹家榮所撰的書評,主題是張君玫所著之《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張君玫的跨界之作,透過曹家榮的評介,有了更立體、更有層次的理解進路。在此也特別鼓勵學界同仁善用本學刊來評介專書著作,引發對話、擴大討論。
本期刊登之精彩內容如下。點擊以下網址,即可免費閱覽/下載PDF全文:https://www.tjs.org.tw/page.php?menu_id=7&blog_class2_id=123
節錄自〈主編的話〉/陳宗文
近年來,全球民主國家正面臨第三波威權化(autocratization)的威脅(Lührmann and Lindberg 2019),國際關係學界與政策界也發展出「威權銳實力」(sharp power)的概念來分析此現象。與傳統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硬實力」(hard power,如軍事與經濟)及「軟實力」(soft power,如社會與文化影響力)(Nye 2004 [1990])相比,銳實力結合了兩者的特性,意指透過資訊戰、媒體滲透、教育與文化策略,來影響民主社會的政治局勢與國際關係。例如,俄羅斯與中共便經常運用龐大的海外情報組織、投資媒體與社交網站、收買協力者散布假新聞、操控選舉等方式,來誤導或分化民主國家的公眾意見,以達成其國際政治目的(Walker and Ludwig 2017)。然而,現有研究對於中共推廣威權銳實力的動機與過程之社會學分析,仍不夠詳盡。
中國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並不是單向的滲透,吳介民等(2017)指出,中共的銳實力可能激發臺灣社會的反向抵抗運動,或造成內部社會分歧,導致非預期的政治後果。從2005年胡連會以來,中共透過國共平臺對臺施行經濟「讓利」政策,在馬英九總統上臺之後,中共更透過ECFA與旺旺中時集團等親中財團對臺灣媒體的併購,試圖影響臺灣政治局勢。然而,這種「以商圍政」收編少數財團的策略,卻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中遭遇臺灣青年的強烈反彈,顯示讓利政策未必能夠達成中共預期的政治效果,反而導致國民黨在接下來選舉的挫敗。在此背景下,中共調整對臺策略,在2017年提出「(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工作方針,試圖透過影響青年世代和基層社群,來達成統戰目的。
此次專題原有多篇論文送審,其中優秀的兩篇論文先行通過審查,包括沈秀華、鄭志鵬的《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以及張貴閔的《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正好是對中共對臺「(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威權銳實力政策發展與社會後果,以田野調查等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公共社會學分析,不僅呈現中國因素的影響力,也觀察到臺灣公民社會對應的反作用力。做為專題的主編,筆者將為這兩篇論文的時代背景與學術定位提供適切的資訊。
節錄自〈「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導論〉/林宗弘
【導論】
「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導論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hina's Authoritarian Sharp Power and Taiwan Society
作者:林宗弘(Thung-Hong Lin)
【研究論文】
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
Making Cross-Strait Religious Events: A Sociopolit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Deities' "Tours of Inspection" in Taiwan
作者:張貴閔(Kuei-Min Chang)
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
Infrastructuring Youth: Chinese Governmental Mobilizations of Taiwanese Young People to China
作者:沈秀華(Hsiu-Hua Shen)、鄭志鵬(Chih-Peng Cheng)
【研究紀要】
團體分析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基礎:客觀詮釋學及其序列分析原則
Group Analysis as the Foundation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Objectivist Hermeneutics and Sequence Analysis Principles
作者:陳登翔(Teng-Hsiang Chen)
【書評】
關於「如何共同活著」的探問,塗鴉之一。書評:《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張君玫著,2023。新北市:群學。
Inquiries on "How to Live Together", Graffiti No. 1.
Book Review. The Postcolonial Anthropocene: Performative Politics of Life. By Chun-Mei Chuang. New Taipei City: Socio Publishing. 2023.
作者:曹家榮(Chia-Rong Tsao)
《臺灣社會學刊》為臺灣社會學會發行之學術半年刊,本期編委會成員為:陳宗文(主編)、林宗弘(「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主編)、李柏翰、林祐聖、張翰璧、郭貞蘭、陳逸淳。
本刊隨時接受中、英文來稿。來稿請註明投稿論文類別及聯絡方式,並請將文稿word檔e-mail至《臺灣社會學刊》編委會(tjs.twn@gmail.com)。
紙本期刊訂購方式請見:https://reurl.cc/GrNOzW

本期封面照片攝於張貴閔〈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一文的田野現場。畫面中,臺灣宮廟的進香團帶著玄天上帝與中壇元帥神尊,準備從武當山腳出發,上山謁祖。兩岸開放交流,具化原本抽象的中國祖廟,擾動臺灣民間信仰中既有的香火網絡。祖廟神尊來臺除具宗教交流意涵,更涉及中共的政治目的與交流雙方的資源協商。神像與人員的跨境移動,牽動著跨海峽政教制度差異所產生的張力。本文指出,每一次中國神尊來臺,都是經由主辦者重新協調與動員的「特設聚集事件」,其運作高度仰賴中介者協調,充滿不確定性,也反映中共試圖以宗教施力臺灣社會的局限。中國祖廟遶境既是宗教實踐,也是兩岸政治與地方社會制度間的對弈。神尊即將上山的靜止時刻,亦是跨境靈力如何進入地方廟際網絡的前奏。
(照片經拍攝者張貴閔授權使用)
【本期文章介紹(節錄自主編的話與導論)】
臺灣社會研究不能忽視中國因素,因此,本學刊在2023年推動「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論文徵稿。經過嚴謹審查程序,終有本期專題出版。本專題收錄兩篇論文:張貴閔的〈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以及沈秀華、鄭志鵬合著的〈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專題主編、亦是本屆編委林宗弘,特別為兩篇專題論文撰寫了一份相當完整的導論,交代議題脈絡,也提供個別論文在相關知識領域裡的定位,非常值得一讀。
除了兩篇專題論文,本期另有一篇研究紀要與一篇書評。
研究紀要是陳登翔的〈團體分析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基礎:客觀詮釋學及其序列分析原則〉。這是一篇方法論之作,是討論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Oevermann獨創的理論,如何用以從事質性資料搜集與分析,內容側重理論推演、運用原則說明,以及操作困難之檢討等。我們歡迎更多此類議題在本學刊的平臺上發表,藉此擴展學界同仁的視野,並期待引發更多的討論、刺激研究的靈感。
曹家榮所撰的書評,主題是張君玫所著之《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張君玫的跨界之作,透過曹家榮的評介,有了更立體、更有層次的理解進路。在此也特別鼓勵學界同仁善用本學刊來評介專書著作,引發對話、擴大討論。
本期刊登之精彩內容如下。點擊以下網址,即可免費閱覽/下載PDF全文:https://www.tjs.org.tw/page.php?menu_id=7&blog_class2_id=123
節錄自〈主編的話〉/陳宗文
近年來,全球民主國家正面臨第三波威權化(autocratization)的威脅(Lührmann and Lindberg 2019),國際關係學界與政策界也發展出「威權銳實力」(sharp power)的概念來分析此現象。與傳統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硬實力」(hard power,如軍事與經濟)及「軟實力」(soft power,如社會與文化影響力)(Nye 2004 [1990])相比,銳實力結合了兩者的特性,意指透過資訊戰、媒體滲透、教育與文化策略,來影響民主社會的政治局勢與國際關係。例如,俄羅斯與中共便經常運用龐大的海外情報組織、投資媒體與社交網站、收買協力者散布假新聞、操控選舉等方式,來誤導或分化民主國家的公眾意見,以達成其國際政治目的(Walker and Ludwig 2017)。然而,現有研究對於中共推廣威權銳實力的動機與過程之社會學分析,仍不夠詳盡。
中國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並不是單向的滲透,吳介民等(2017)指出,中共的銳實力可能激發臺灣社會的反向抵抗運動,或造成內部社會分歧,導致非預期的政治後果。從2005年胡連會以來,中共透過國共平臺對臺施行經濟「讓利」政策,在馬英九總統上臺之後,中共更透過ECFA與旺旺中時集團等親中財團對臺灣媒體的併購,試圖影響臺灣政治局勢。然而,這種「以商圍政」收編少數財團的策略,卻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中遭遇臺灣青年的強烈反彈,顯示讓利政策未必能夠達成中共預期的政治效果,反而導致國民黨在接下來選舉的挫敗。在此背景下,中共調整對臺策略,在2017年提出「(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工作方針,試圖透過影響青年世代和基層社群,來達成統戰目的。
此次專題原有多篇論文送審,其中優秀的兩篇論文先行通過審查,包括沈秀華、鄭志鵬的《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以及張貴閔的《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正好是對中共對臺「(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威權銳實力政策發展與社會後果,以田野調查等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公共社會學分析,不僅呈現中國因素的影響力,也觀察到臺灣公民社會對應的反作用力。做為專題的主編,筆者將為這兩篇論文的時代背景與學術定位提供適切的資訊。
節錄自〈「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導論〉/林宗弘
【導論】
「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導論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hina's Authoritarian Sharp Power and Taiwan Society
作者:林宗弘(Thung-Hong Lin)
【研究論文】
製造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中國神像來臺繞境的政治社會考察
Making Cross-Strait Religious Events: A Sociopolit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Deities' "Tours of Inspection" in Taiwan
作者:張貴閔(Kuei-Min Chang)
中共對臺灣青年工作的遷移基礎建設分析
Infrastructuring Youth: Chinese Governmental Mobilizations of Taiwanese Young People to China
作者:沈秀華(Hsiu-Hua Shen)、鄭志鵬(Chih-Peng Cheng)
【研究紀要】
團體分析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基礎:客觀詮釋學及其序列分析原則
Group Analysis as the Foundation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Objectivist Hermeneutics and Sequence Analysis Principles
作者:陳登翔(Teng-Hsiang Chen)
【書評】
關於「如何共同活著」的探問,塗鴉之一。書評:《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張君玫著,2023。新北市:群學。
Inquiries on "How to Live Together", Graffiti No. 1.
Book Review. The Postcolonial Anthropocene: Performative Politics of Life. By Chun-Mei Chuang. New Taipei City: Socio Publishing. 2023.
作者:曹家榮(Chia-Rong Tsao)
《臺灣社會學刊》為臺灣社會學會發行之學術半年刊,本期編委會成員為:陳宗文(主編)、林宗弘(「中國威權銳實力與臺灣社會」專題主編)、李柏翰、林祐聖、張翰璧、郭貞蘭、陳逸淳。
本刊隨時接受中、英文來稿。來稿請註明投稿論文類別及聯絡方式,並請將文稿word檔e-mail至《臺灣社會學刊》編委會(tjs.twn@gmail.com)。
紙本期刊訂購方式請見:https://reurl.cc/GrNOz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