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消息TSA News
首頁 > 學會消息TSA News
2021年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徵選結果
2021-11-12
2021年田野工作獎決選會議於2021年111日(星期一)1430召開,地點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1009會議室。今年共有十七件申請案,依據課題,將申請案分配給六位委員進行審查,再參閱彙整的審查意見書,依據下列三項原則進行討論和決審:1.踏實的田野工作與細緻的資料分析與詮釋;2.原創的知識貢獻;3.上述二者的緊密連結。
 
評審委員會成員:林文蘭、曾凡慈、黃克先、楊弘任、鄭瑋寧、謝國雄(依姓氏筆畫)
 
2021田野工作獎(依姓氏筆畫序)
姓名 校系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得獎理由
洪崇仁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爪哇藥水科學化:假藥危機、國族主義與在地智慧的翻譯 趙恩潔 本文處理印尼傳統醫療中的爪哇藥水,探問假藥危機與國族建構動力,如何促成這種過去由藥婆或巫師坐擁之在地智慧的科學化。本文提問清晰,始終扣緊後殖民醫學分析的三項重大議題:殖民時期治理術在新的國族國家中的延續、傳統醫療與現代醫療非二分而是有其混種物生成的條件,以及兩種醫療都有其跨界流動繼續演化的潛力。親自訪談或參與觀察科學社群與在地巫師藥婆接觸的場景,並探究傳統醫療工作者參與或不參與科學化工程的內部觀點,可以是未來努力的方向。無論是提問力道、田野難度,以及書寫功力,本文都令人印象深刻。
徐圓茹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希望:台灣小書店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可能性 林浩立 本文出了一個具有雙重弔詭的提問:「將書店是為職業收入的行動,為什麼要從事賠錢的生意?把書店視為理想實踐的行動者,又為什麼要加入商業市場的遊戲?」作者本身也經營小書店,以「想結束書店,卻又因為希望而持續下去」的個人經驗為基礎,透過參與觀察其他三位書店經營者的經歷,除了確認自身經驗,更勾繪出小書店經營的面貌及光譜。再者,作者因為進行研究而能對田野進行參與客體化。就分析與詮釋而言,本文針對提問提出系統與全面的假說,並逐一檢視假說的效力及其極限,最後再提出自己的「希望說」,指出「希望」是獨立書店在必然虧損的困境中持續前進的關鍵力量。聚焦「希望」與「未來」,本文跳脫了以回溯來確立動機的現代性框架,為人們當下的行動,找到一種重新理解的進路。本文以十足的勇氣進行探究「希望」這個前沿課題,並提出了獨特的答案。
蔡宛芸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 王志弘 本文的提問是:「食物外送員真的是一份比較自由的工作嗎?」此提問挑戰了「食物外送員是自由的」這個常識。作者的分析相當全面,含括了:勞動體制、數位科技與空間移動。作者也採取了多樣的田野工作,如深度訪談、參與實作(實際擔任食物外送員)。作者更以精準的概念化來回答提問,如:「虛擬自由」、「移動異化」、「補缺行動」等。本文提出有力的研究提問、從紮實的文獻回顧中建立全面的分析架構和研究假說,透過細緻嚴謹的田野工作和深刻的分析與論證,揭露當代食物外送勞動過程中的數位黑箱、血汗勞動及其意識型態效應。
 
2021田野工作獎佳作(依姓氏筆畫序)
姓名 校系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得獎理由
王笛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永身的獻禮?「樣板」廣場舞團體中的國企下崗中年女性 趙彥寧 本文提問有趣、觀察入微、書寫細心,呈現了這群中年女性如何不斷成為被各方(尤其是國家)使用過後任意拋棄的存在,而她們只能活在不斷追趕永遠到不了之夢想的循環。作者並將這群人安置於當代中國素質政治與主體化的討論中理解。作者以身為度、實地考察以去除外界旁觀汙名的嘗試,並在結論處深刻反思自身研究的能與不能,展現了社會學強調的揭露迷思及反身性的精神。未來如能強化分析與推論,並細緻掌握Affect相關理論,將可以深化本文的貢獻。
江欣怡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未竟的人權之路:樂生社群生活的遺產化實踐 古明君 作者帶領讀者深入各類樂生院民(至少包括了「倡議者」、「旁觀者」)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事件起點、以及不同敘事脈絡下的生命史,並交織社運前線、日常生活、以院為家等差異空間情境,輔以「敘事分析」之案例相互比較,突破了以往這類研究容易陷入的社運局內人不自覺的盲點。未來如能更緊密整合論文的各部分,並清楚地標明本文在樂生研究文獻中的定位,將更能凸顯本文的貢獻。
施姍安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回歸社會?以工作為復健的精神復健中心 洪意凌 本文提問準確,田野工作踏實,研究發現也相當有趣,一方面指出精神醫學運作邏輯與工作的運作邏輯兩者間的複雜關係,一方面也有力地說明了何以社區復健中心發揮效用的時候,也就是使命無法達成的弔詭。未來如能更扣緊文獻與本個案研究,並留意「工作」在外部社會的意義在以工作做為復健的精神復健中的角色,將可以從社會學角紮實地與精神醫學對話。
曾瑞彬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內山:一個南台灣農村的老年日常情感研究 趙彥寧 本文透過在地語彙(如「老無效」、「無愛」、「留」等)來捕捉探討「內山」這個村落有關「老年」、「照顧」、「家」、「社區」、「世代」、「社福」的在地理解。敏銳的田野工作呈現出了細膩與多層次的材料,捕捉到了內山老年人的主觀意義世界。相較於既有的老年與照顧研究者的「理性」論取向,本文凸顯「情感」,特別是「負面情感」在老年生活與照顧關係中的角色。負面情感當然有其限制,但本文卻發現其正面的能動。如能編成在地語彙辭典,清楚說明每個詞彙的核心意義、運用方式、案例與指涉的社會與文化運作邏輯等,並清楚地呈現這幾個在地語彙的關係,將可大幅提升詮釋的效度。清楚區辨有關「情感」的各流派的觀點,並進一步嚴謹地以田野資料與之切磋,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推薦上述得獎著作給出版社改寫為「社會書」出版。
  • 將本決選會紀錄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會備查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