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通訊】新人發聲/趙思怡
2023-09-28

困惑與尋找

在鄉村藍領社區長大的我時常對自己與所處的環境感到困惑:為什麼藍領勞工的父親們長時間輪班工作,犧牲家庭生活與健康換來的薪資往往只能勉強糊口?為什麼在這些家庭裡的母親們,相同的工時只能賺取「貼補家用」的薪水,而且下班還要負責大部分的家務勞動?為什麼這些社區的小孩長大後,往往複製著父母的行為模式與價值,並且從事相同的職業?當時國中的老師鼓勵我去探索更大的世界,看看鄉村藍領社區以外的地方,提供了什麼樣的可能與想像,讓我能夠理解自己的困惑。讀了社會系之後,我的疑惑被安置、連結於比自身處境更大的社會脈絡與制度運作。儘管找到一個視角得以暫時安頓自己的困惑,不一樣的挑戰與焦慮卻隨之而來。除了盡力地適應城鄉差距造成的衝擊,尋找自我認同,我也掙扎在更大的社會體制如何能被個人改變與撼動的焦慮;掙扎在是要繼續接受更多嚴謹的訓練,為分析、探討社會不平等的相關與成因提供經驗證據與論述,還是耕耘實踐以期待改變。盡力嘗試各種安置自己生命的可能:不同工作型態的打工、NGO組織、服務性社團、研究助理、讀書會······,蒐集了這些經驗資料,考量自己的個性,以及想要看更大的世界的初衷,選擇了出國唸書。看看暫時抽身台灣的喧鬧,距離是否能提供大口呼吸的機會,以及撐大想像的可能性。

碰撞與轉折
剛到美國德州奧斯汀讀博士班時,仍帶著在台灣形塑的框框,努力適應與碰撞,但對於研究好像還是有不得其門而入之感。 記得當時有人提醒我,或許可以考慮先學會 unlearn,於是嘗試調整。在打掉重練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變動和轉折,我的研究方向,從原先因成長過程的困惑而關注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階層議題,轉為了家庭研究。老實說,剛開始對於這樣的機運並不理解,甚至不情願。在反思中,我發現這樣微妙的情緒,可能源自於我在過往消極接受了社會隱而未明的價值,而將家庭議題視為次要的。跟討論政治經濟、勞動過程與成果分配不平等、社會階級流動這些似乎不需要解釋與辯護就充滿正當性的議題相比,家庭時常被看成一個屬於女性的、瑣碎生活日常的領域。在打破這個自我設限的框框後,我的研究關注家庭如何製造並複製不平等,以及這些不平等在不同階層與脈絡下的差異。回想起來,一個起初不被我理解的轉向,不僅開啟了自我和解的過程,其實也從另一個視角回應了那些小時候的困惑。美國的經歷為我的研究焦點帶來了美麗的轉折,也為我注入了人口與生命歷程的訓練與視角。畢業後,我到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人口變遷中心當博士後研究員,除了繼續磨練學術寫作、論述與研究設計,我驚喜於歐洲的多元、被接納理解的各種語言與英文口音、具全球視野的研究興趣與關懷,以及競爭卻不失體貼的職場。在英國的期間,因為Covid-19 pandemic 的關係,少了很多探索和互動的機會,雖然覺得可惜,但浸泡在多元舒心的環境,讓我感到相對自在,而能繼續黏合打掉重練的自己。

安頓與對話
回台灣任職後,我還在探索自己的變與不變,以及過往的經歷擴張了什麼樣的可能性,讓我能夠與台灣社會對話、與以前的自己對話。鋪陳學術之路的許多困惑、焦慮和掙扎或許不會停止,但願依舊能真實地面對自己與環境,找到適合置身於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