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通訊】新人發聲/呂青湖
2023-03-02
文 · 呂青湖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猶記得我讀大學時,其實沒想過走學術這條路。大學畢業後,我先後擔任中學老師,亦曾於NGO香港人權監察工作,後來認定自己喜歡教書、追求知識和社會行動倡議,於是立志成為教授。路從不平坦,惟經多番探索後才找到自己所想。


為不平等發聲

2010年我毅然赴美國深造,修讀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博士。自身經歷使我決定投入性別、家庭與社會不平等的研究。在社會學方法方面,量化和質化研究缺一不可,因此我致力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產出新知識。


在家庭研究裡,我曾探究了身份地位倒置的夫婦,了解人們對婦女收入的主觀認知,以及性別意識形態如何與性別平等策略相互影響,從而維持了家庭分工不平等的現象。家庭成員在關係互動中協力製作一部「性別劇本」。更有趣的是:孩子作為「第三方」的介入者與行動者;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根據他們認為自然的性別分類,協助父母扮演「適當的」角色。


有請居家幫傭的家庭內,性別不平等仍然存在。以「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概念,說明男人認為居家幫傭是丈夫給妻子的禮物,於是能贖回自己原本所應該分擔家務和育兒的時間。與此同時,妻子認為依靠傭工育兒是未盡理想,於是她們也盡可能盡其母職身分作補償,付出時間和勞力。照護工作的假設與互動維持了家庭中的性別位置與階級從屬。


另外,我也涉獵中國社會的研究。當時中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令我對農村移民在城市婚姻市場的選擇深感好奇,遂研究他們的擇偶模式、過程和結果。我透過交織性的觀點,將經濟婚姻模式的討論納入社會學的視角 ,發現擇偶偏好與公民身份、階級認同以及兩者在傳統性別期待的意義交錯上密不可分。


為進一步研究中國戶口制度下農村移民所經歷的不平等,我運用中國國家調查數據 ,勾勒出城鄉通婚的模式和趨勢。作為社會學者,我相信深入對話了解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因此我透過民族誌田野工作,從權力、財富和聲望方面探討戶籍所代表的性別含義。我研究發現農村配偶(通常是妻子)在家庭和社會中都被視為雙重「貶義下的外來者」,在城市缺乏資源和支持。


遷移與生活

埋頭於學術研究同時,也不得不顧慮現實環境。在雨傘運動前後,已感到社會醞釀著對香港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氣氛,開展了香港跨國移民研究。2019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自身有感在香港言論自由大大收窄,目睹香港公民社會被摧殘,實在難以忍受,於是決定赴台灣,來到這學術風氣相對自由的地方教書和研究。 


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大量港人有意願移民海外。我就港人移民意願作調查,發現在大規模抗爭行動的高峰期,港人士氣高漲,警察的鎮壓行動並未使抗爭者移民意願增加;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抗爭者離港的意願反增,反映群體效應對於降低遷移意圖的重要性。另外,我亦發現政治風險與不穩定令香港人堅信移民的必要,大多都考量到子女將來的發展。隨著港人離散群體壯大,我希望日後繼續探討港人跨國遷移的經驗。


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已有大半年時間,也漸漸適應環境和生活上的轉變。路漫漫長,我始終相信追求成就的同時,也要享受當下,欣賞眼前所有、珍惜每個記憶。不時提醒自己,來到台灣這片土地,不妨放慢步伐,仔細感受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只要忠於自我,相信一切都將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