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通訊】新人發聲/巫麗雪
2020-03-31


「不新」新人

文/巫麗雪(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年初收到新同事易平邀稿為台灣社會學通訊撰寫新人發聲,在新舊職轉換忙碌之際沒多想就應允了,事後想想,這個邀請似乎對自己宣告著:我是「社會人」了。距離2012年夏天拿到博士學位過了七年又198天,經歷了東海大學GREEnS校級計畫的博士後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科技部延攬博士後人才的補助、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慢慢尋職路」雖然不曾斷炊,但漂泊的焦慮卻如影隨形。2020年二月因緣際會能停泊輔大社會學系,內心充滿峰迴路轉後再度擁抱社會學的喜悅與感謝(真心謝謝輔大社會學系看到我)。此刻要以新人之姿向學界社群自我揭露學思歷程,尷尬味道甚濃,但「不新」新人在「之」字路程中徬徨、焦慮、轉向、回歸的轉換,或許能在自我肯定之餘,也給尋覓教職的伙伴們一些動力與希望。
  1996年夏天等候大學新生訓練的日子裡,補習班工讀生經常性電話拜訪(其實是勸進重考班的轟炸),「社會系?噢!社工系是….」不斷繞耳。確實,外面的世界永遠弄不清楚「社工」與「社會」,那時我也算外面世界的人吧(但也真沒想過後來也走過了社工系)!大一在社會學界理查吉爾的大刀下開始認識社會學,課堂充滿緊張與混沌,緩慢地前進中開始將課堂學到的皮毛搬回家改造媽媽的性別想像,一點一滴在家中進行我的性別平等實作,這是社會學之於我最迷人之處。研究所階段開始走向量化分析路徑,應該是順「性」而為的結果。我向來不是容易與一面或幾面之緣的人侃侃而談的人,雖不是「句點王」但也有不善交際的自知之明,再加上對統計的親近性,讓在大度山上相思林間度過研究培育階段的我,習慣透過統計分析理解生活周遭各種現象,更享受模型與社會複雜面貌碰撞後靈光乍現的滿足感。
  我的博士論文是從形成社會階層/階層流動的其中一個面向切入,聚焦於擇偶者自身擁有的資本含量,與擇偶過程的媒介管道(介紹人與社會場合)共同傳達的機會與限制,來分析台灣婚姻配對模式的趨勢與影響因素。博士論文發想與撰寫過程橫跨我與先生從男女朋友變成婚姻伴侶的階段,期間曾發生過一些互相較勁的趣事。當年男友在舊金山灣區工作,可能周遭長輩們對於這段遠距戀情能否開花結果充滿許多不確定感,不時有父母輩社交圈中的叔叔伯伯阿姨們各自提供我們其他的選擇。在互相刺激對方拉抬身價之際,我嗅到雙邊介紹人是站在美好姻緣的不同想像下為我們媒合其他對象,當然也涉及雙方介紹人連結出去的潛在對象也有那麼一些不同。當時這場擇偶實作田野在我心中不時泛起許多問號,那時腦海經常閃過:叮!就是這個了,若能回答這些問題應該就能畢業了!於是我的博士論文從社會互動與連結的角度,說明社會空間、文化規範、社會結構如何影響了擇偶過程的選擇。
  博士畢業後,我的研究轉向探討高齡化過程的不平等與生活品質的關係。這段時間一方面配合服務學校的研究計畫方向,另一方面也因此擴展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重心則放在高齡社會參與和生活品質的關係。例如從橋樑就業和就業陷阱等不同角度去思索高齡就業的議題,具生產性的參與行為在華人社會脈絡中的意義,高齡者的時間安排如何影響其對未來生活的想像等。這一連串研究發展是在一群學術伙伴的共同討論與激勵下開花結果,這絕對是我在學術路上莫大的福份。2017年東海的伙伴在蔡瑞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維邦的介紹,與夏威夷大學社會學系張微教授合作,就台中、夏威夷、武漢等三個城市進行中高齡者的問卷調查,蒐集了跨城市的比較研究資料,從不同的面向探索對老化的影響及其文化差異,是我近年研究的項目之一。
  除此之外,我向來是在自己的身分上找尋研究的核心關懷,身為女性的經驗引領我對女性生命歷程的好奇,因此這些年來除了持續高齡社會的研究議題外,也關注女性生命歷程的發展。目前正進行的科技部計畫是透過多軌道時間序列方法分析1946-1975年間的女性生命史資料,藉由描繪不同世代女性那由家庭與工作交織的軌跡樣貌與變遷。若沒有意外,這應該是我未來數年的主要研究重心,期待自己能透過這個研究掌握女性的生命故事的典型,也能與學界伙伴有更多相互交流的機會。
  最後,我經常這麼定義自己──沒有很聰明的腦袋,只有很踏實的人生,於是,未來也就一如往常了。當「教」、「學」、「研」三路相會,將自己沉浸在研究的氛圍裡,並藉此提煉出更多教學的養分,自詡能在多重身份中找到一條不斷往前的路,與快速變遷的社會與時並進,同時也將這份不斷往前的鎖匙傳遞給在教學路上相逢的每一位共學學子們。我想……這就是我追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