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活動側記】使用身體與集體的力量寫作:SHOT-EASTS-KAIST英文寫作工作坊側記
2019-12-18
王安琪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d04325002@ntu.edu.tw

 
  一般人提到學術寫作,可能會聯想到一個人絞盡腦汁的尋找思緒,將自己關起在圖書館,辛苦撰寫論文過程的場景。然而透過參與三天的學術寫作工作坊後我發現學術寫作也可以是一種運用身體的集體行動。
 
  學術寫作是出版研究成果前的重要歷程,卻也是許多研究生感到苦惱的挑戰。許多研究生手邊可能有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把成果轉化成學術出版。特別是當寫作使用非母語語言時,寫作者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在2018年時,東亞科技與社會期刊的主編國立陽明大學郭文華教授,以及副主編韓國首爾大學全致亨(Chihyung Jeon)教授便開始聯合籌備學術寫作工作坊,希望能更積極的幫助研究生面對英文寫作與出版的挑戰。這個構思獲得東亞科技與社會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STS)的鼎力協助籌備活動,同時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以及科技史學會(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SHOT)也慷慨提供經濟支持。
 
  2019年10月11日到13日在兩位教授帶領許多次的籌備會議後,聯合SHOT、EASTS、KAIST三個學術單位支持,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辦為期三天的學術寫作工作坊。工作坊期間邀請四位教授一同擔任寫作導師,包含瑞典林雪平大學的Dr. Catelijne Coopmans、首爾科技大學的崔亨燮(Hyungsub Choi)教授、香港科技大學Dr. Jenny Leigh Smith、以及美國奧本大學的Dr. Xaq Frohlich。寫作導師均有豐富的英文寫作與出版經驗,他們的的研究專長橫跨科技史、醫療史、農業史、環境史、食物政策、醫藥政策研究、機器人與人類的社會文化關係、視覺文化。
 
  此次參與的十三位學生包含博士班學生以及碩士班學生,分別來自韓國、台灣、以及美國。學生們的研究主題十分多元,包括冷戰時期的科技政策,科技與後殖民,都市規劃、軍事研究、機器人創新、電腦科學、災難救援科技、醫療與健康照護。在參與工作坊前,參與者需要繳交一篇5000-7000字左右的英文草稿,透過在工作坊期間的討論,讓大家有機會互動彼此學習。
 
  在工作坊的第一天,Dr. Coopmans在歐洲,使用Zoom遠距會議軟體舉辦線上特別課程,幫助大家思考如何把身體帶入學術寫作之中。當天有六位學生參與線上課程。課程的目標是讓我們探索自己的寫作特性,辨識出自己可能需要的,以及自己的能力範圍。Dr. Coopmans分類出寫作時包括地、水、火、風的四種行動風格。她透過實際身體動作,帶領我們感受不同的行動類型,以及當這些行動特性過度運用時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四種行動類型中(1)地:特質是穩定、可靠、規律、細節導向。過多的話,會造成緩慢、無趣、沒有創意。(2)水:特質是放鬆、和諧、同理。過多的話:失去方向、超過邊界。(3)火:特質是熱情、有目的性、清楚的邊界。過多的話,能量耗竭、缺乏同理心、與人有所隔閡。(4)風:特質是創意、有趣、視野廣闊、有想像力。然而當過多的運用時,容易有喜歡尋求新的刺激、缺乏專注力、缺少嚴肅性的現象。課堂結束後,他希望我們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是思考從這些經驗得到什麼?覺察自己熟悉、渴望成為的風格以及不喜歡的風格。第二個思考使用一種元素,實驗用這種方式改寫文章的一個段落。Dr. Coopmans提出使用身體的律動重新思考寫作的模式,讓參與的同學都耳目一新。
 
  工作坊的第二天與第三天,四位老師根據不同的寫作主題,分別進行一個小時的演講,以及分組團體指導(Group Coaching)。分組團體指導時,一位導師與三到四位同學一起討論寫作問題。討論主題包含找出文章結構,歷史性或理論性的框架,以及改寫文章段落。第三天安排單獨面談的機會,讓每位學生可以跟老師單獨會談15分鐘,討論自己寫作的問題。
 
  老師們透過個別演講無私地分享他們投稿期刊或擔任期刊編輯的經驗,讓學生更了解學術寫作心境與出版的歷程。Dr. Smith認為學術出版需要一些策略,建議學生要用心找到適合自己的期刊,認清自己的長處與侷限。她認為安排投稿的時程表很重要,因為出版的過程有時很漫長。而在申請教職或者博士後研究時,審查人可能會期待你至少發表一篇頂尖期刊,還有兩篇以上的好期刊。她說明投稿到正式發表大約要預留兩年到三年,因此建議投稿者用回推的方式安排投稿時程。她同時鼓勵投稿者直接詢問期刊編輯有關審查與出版的時程,知道平均審稿時間大約多長。
 
  崔亨燮教授認為學術出版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們分享過去投稿的經驗,認為現在亮眼的出版經歷,奠基在持續且漫長的修正過程。崔老師提醒學生,想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先看很多好文章。他分享在平常閱讀時抄下喜歡的句子,學習作者寫作風格的習慣。當看到覺得句意跳躍的部分,學生必須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崔老師很推薦學生看密西根大學Prof. Paul Edward撰寫的How to read a book,書中建議廣泛且有效率的閱讀可以讓寫作更精確。
 
  Dr. Frohlich則用Jimmy Cliff的歌曲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勉勵大家,如果第一次投稿沒有成功,還是必須堅持的持續嘗試投稿。他認為成功出版學術文章的秘訣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模式,同時積極面對投稿失敗經驗,避免把投稿被拒絕當作個人問題。此外他建議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寫作方式。如果你習慣一個人行動,你可能會偏好獨自寫作。然而如果你本身喜歡社交,那很適合揪人一起寫作,時常找人討論。他也認同投稿期刊文章前,了解期刊特性的重要性。最後他以指導教授給他的一句話當總結–“Don’t get it right. Get it DONE”,好好地完成一份作品。
 
  郭老師則以東亞科技與社會期刊主編的身分,介紹期刊的編制,以及編輯委員會面對投稿稿件的態度。由於EASTS期刊採用一種彈性的方式定義「東亞」以及「科技與社會」,編委們期待在稿件中看到連結東亞與世界的個案,期待使用亞洲作為一種分析方式,委員會十分歡迎科學哲學、科學史學、工程研究、社會學與科技人類學主題的論文。最後他提出期刊作為一種交流平台的概念,期待期刊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們分享東亞的經驗研究。
 
  在進入工作坊的尾聲,大家又聚在一起分享幾天來的學習心得與收獲。許多學生認同把身體帶入寫作是一個蠻新穎的概念,改變了以前認為寫作就是坐著一直寫的觀念。透過這次工作坊,學生們驚奇的體驗到寫作的行動也可以融合自己的個性與行動方式。此外大家分享寫作時讓人覺得很孤獨與焦慮的經驗,甚至會有同儕競爭的壓力,更多的學生對於寫作需要相互支持的想法提出共鳴。這個工作坊創造一種新的網絡,讓人感受到相互支持,以及學術寫作並不孤單。老師們也適時回應,提醒同學此種連結十分珍貴,日後也可能成為長遠的學術情誼。學生們分享的心得體現了寫作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完成,並投注全身的精力。最後,郭老師與全老師感謝EASTS、KAIST、SHOT的支持與協助,讓活動圓滿達成,並給予更語重心長的鼓勵參與者帶著滿滿地收獲,實際應用在學術寫作工作坊所學到的方法,努力修改草稿並親身實踐積極投稿到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