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新人發聲】新人發聲/郭貞蘭
2018-12-16
新人發聲 – 郭貞蘭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起點:專業助人的社工
        光陰似箭,從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畢業,到台灣大學社會系服務即將三年。於今年五月的某一天收到了吳宗昇老師邀請,希望我為「新人發聲」撰寫一篇自我介紹。經過兩年半職場生活的洗禮,面對此邀請的我,似乎已退去了作為新人的新鮮感,猶豫是否接下此邀請。但因意識到台灣社會學界的先進們對我或許仍感陌生,因此決定以這個不怎麼新人的身分,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於此分享我是誰,以及最終我如何踏上社會學之路,成為社會學群中的一份子。

        年幼時期的教會生活讓我有機會參與了許多社區服務的活動,其中觀察到不同社群、階級人口的生活面貌,也因此發展出對弱勢貧窮家庭的關懷。升大學的時候,正逢推薦甄試入學開辦的頭幾年,面對可以依自己興趣挑選大學科系就讀的機會,而非最終看分數的落點來決定未來的人生方向時,我毅然決然的決定申請一個可以訓練我成為一個專業助人者的科系—社會工作。當年的台大與政大的社會系是既有社會學又有社會工作,而前者是將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正式分組,後者則是非正式分組。由於自己高中的歷史平時成績沒有達到申請台大社會系的標準,因此政大社會系變成為我唯一甄試的科系,也幸運地被錄取。

        大學時期雖修習了一些社會學組所開設的課程,但是修課的重心,仍然放在社會工作的專業科目上。在修習社會統計此必修課時,讓我見識到了統計方法的誘人之處,數學概念的應用,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幫助回答社會問題。當時對統計與資料處理所留下深刻的好感,成為日後我選擇量化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契機。

轉折:政策分析與學術研究
        大學時期一路預備畢業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我,對於大學畢業後的人生一直十分篤定。然而,當我修習愈多社工領域的課程,並搭配大三、大四機構實習的經驗,對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與真實的工作場域有更多認識時,我卻愈發感到自己的人格特質似乎不適合從事直接服務的社會工作。於是認為應該精進研究分析的能力,並且更加熟稔量化分析的方法,以便日後從事政策分析等較為間接性的社會工作類型,而這也成為我大學畢業後進入政大社會所就讀的主要原因。進入政大社會所後,我接觸了人口學方法,並且開始嚮往一個我從未設想過的生涯選擇,即是出國攻讀博士。

        政大社研所畢業後,藉由在中研院歐美所擔任研究助理工作的兩年,除了準備申請美國研究所需要的語言測驗以及各種申請文件外,也讓自己沉澱,將對弱勢與高風險家庭的普遍關懷,從過去寄託於社會工作的實踐轉化成為學術研究的探索。此外,在歐美所擔任助理職位期間,由於得以近距離地觀察學術研究工作者的日常,對於研究工作所應該抱持的嚴謹性、研究者的生活模式有深切的認知,得以調整自己,這對適應日後進入UT-Austin社會學系博士課程接受訓練之研究生日常、以及與老師們合作研究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

學術之路:勞動、婚姻到家庭
        進入UT-Austin之後,我調整了原先的設想的研究領域,從原本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福祉的關注,轉移到對成年人家庭(結婚、生育)行為與態度的探討,爾後再進一步的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勞動市場與工作機會結構,探討家庭與工作兩領域的互動關係下對個人家庭行為的影響。這樣的轉變可以說是預料中的非預期改變。初至UT-Austin社會學系,系上便依照研究領域師生各自的研究領域與興趣進行配對,安排Kelly Raley教授成為我的mentor。雖然有很多學生在畢業以前換過許多不同的mentor,但我很幸運地一直到畢業,都能夠與Raley教授一同工作、接受她的指導,並且擔任她的研究助理。在擔任研究助理期間,她賦予我很大的自由選擇研究的主題,然而由於研究經費的來源主要是由與婚育行為相關的研究計劃而來。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我逐步看到婚姻行為做為社會階層化中一個重要的機制,既是家庭不平等的”果”也是家庭不平等下的”因”,因此希望透過了解婚姻行為來理解社會不平等的再製。此外,UT-Austin社會學系相當鼓勵合作研究,師生彼此間皆相當主動且積極地建立合作、共同發表的關係,藉由這樣的合作研究氛圍,我得以與當時還在系上任教,而後轉至馬里蘭大學的喻維欣教授建立合作研究的關係。

        每當我回想自己如何踏上社會學之路,眼前就會浮現很多師長的臉孔。從他們的身上,我除了看到他們綻放對研究工作的熱情之外,當他們將這股熱情傳遞給學生之餘,也樂於提供學生們人生的指引與方向。因此,除了研究工作與知識傳遞之外,我也期許自己可以透過教師的身分,提供那些在探索人生方向上有所迷惘的年輕學子們一些些的方向感,就像是過去在我的人生中啟發我、指引方向、提供寶貴意見的師長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