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劉雅靈老師紀念文集】我想念我的老師
2018-10-13
我想念我的老師
林雅鈴/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認識劉老師,是從碩一修了「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這門課開始。當時,我從商學院進入社科領域,對於「後社會主義國家」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每週即使念完課程指定閱讀,我也常對於內容困惑不解,這門課成為我每週的壓力來源,每次上完課之後,我都有種「這周已經結束」的感覺,但當時老師上課的認真與嚴謹,在我心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縱使每週念得很痛苦,也從沒想過要放棄。後來,我陸續修過老師開的每一門課,雖然依舊壓力很大,但漸漸地開始能夠享受上老師課的樂趣。再後來,老師成為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我又開啟每次要去和老師討論之前總是壓力很大的循環。

        成為老師的指導學生後,我才真正和老師熟悉起來。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不僅侷限在論文與課業,也涵蓋在個人生活。2013年暑假,我有機會一起和老師到重慶做田野,出發前只覺壓力好大,滿腦子都是「我要怎麼跟老師共同生活三個多星期」的焦慮。田野期間,老師知道我平時作息不怎麼正常、有睡到出門前最後一刻而不吃早餐的習慣,因此每天都找我一起去吃早餐、沒有訪談時去走路運動……那段日子,我不僅能近距離觀察老師如何做田野、問問題,更是體會到老師做研究時仔細求證、一絲不苟的態度。此外,我們師生二人每天還有許多對話時間,有時是天南地北的閒聊,聽老師講她以前念書、做田野的經驗與旅遊趣聞,或是跟老師談論自己的生活與徬徨;有時是嚴肅的學術討論,向老師詢問(與被反問)對於中國某個現象的看法,或是關於論文的思考。事後回想,這是多麽寶貴的經驗與回憶!

        開始寫論文之後,過程其實很挫折,碰到問題時我常常撐到最後一刻才去向老師求救,老師從來不會給我答案,而是透過不斷的詰問讓我重新思考問題或是尋找證據,更有好幾次被老師問到啞口無言。縱使如此,老師卻一直都比我對於我自己在寫的東西有信心,並且要我多去找她討論。撰寫論文後期,老師在身體不適的情形下,還是花了很長時間閱讀並給我意見,亦一如既往地鼓勵我、要我相信自己,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老師嚴格要求的背後,其實潛藏著溫柔。

        從上課到跟老師寫論文,老師不只是知識上的引領者,帶我踏入中國研究的大門,老師做學問認真嚴謹的態度、對許多事情堅守原則與自律,更是成為我的典範。現在每當自己碰到問題產生疑惑時,我就會問自己:「如果是老師,她會怎麼說?」然後,我就會有了方向,或是堅持下去的勇氣。

        這段日子以來,除了難過之外,我還是不知道怎麼面對離別。但我會記得老師說過的話、老師的教導,以及樹立的典範,繼續努力往前走。

        謝謝我的恩師,我好想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