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新人發聲】新人發聲/林祐聖
2018-08-16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社會學的道路

        感謝吳宗昇老師的邀請,讓已經返國服務快四年的我,還保有新人發聲的機會。自2014年從Rutgers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以來,我首先在成功大學醫學院服務兩年,在2016年時轉到清華大學社會所任職。我的研究領域是以公民審議與社會運動為主,在公民審議的部分,我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說明與解釋公民審議的運作過程與結果;在社會運動的部份,我以困境(dilemma)為核心,說明運動者如何透過自己的決定建構社會運動的命運。除了研究之外,我也從事公民審議的社會實踐,將我對於公民審議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的審議討論,特別是參與式預算的規劃、訓練、執行與輔導。
 
從社會關係到公民審議

        從大學以來,社會學一直是我的主修,每個社會學的求學階段,對於我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大學時期,社會學像是嗜好,就是隨心所欲的讀書與討論;在碩士班時期,社會學像是訓練,無論是學習或是寫作都變得有條有理;在博士班時期,社會學像是一輩子的工作,開始發展出自己的觀點與研究取向。從博士班以來,我逐漸形成以社會關係為基礎的分析取徑,對我而言,客觀因素固然對於社會實體的建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樣的影響必須透過行動者的互動,而行動者的互動必定奠基於他們對於彼此關係的定義上。換句話說,相同的客觀因素會因為行動者彰顯不同的社會關係,而對於行動者產生不同的意義,進而影響行動者的思考與表現。將這個分析取徑運用於公民審議,我把公民審議視為認同建構(identity building)的過程,行動者在公共領域中做決定的方式與決定的內容,與他們如何界定自己與他人有密切的關係。我在我的研究論文中指出,朋友關係意味著平等與互惠的互動規範,因此,奠基於朋友關係的討論,較容易往追求共善與共識方向前進;敵人關係則代表競爭與零和的互動規範,立基於敵人關係的討論,較容易出現你爭我奪的情況。我認為以社會關係為起點的分析,對於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能夠脫離規範性的觀點,提供更具彈性與能動性的解釋。

        從社會關係為起點的分析方式,除了提供了解民主運作的另一取徑以外,當我進行公民審議的社會實踐時,社會關係的觀點也是我將公民審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策略指南。相較於注重客觀模式的設計以及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我更著重於如何讓參與公民審議的人們,能發展適當的社會關係來支撐審議的運作。從結果來看,我所參與的審議論壇,都還有不錯的成績,這不僅證明社會關係的觀點有其價值,也代表社會學並非是象牙塔的學問,而是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社會學,需要給下一代興趣和希望

        在美國待了九年,回國之後,才感到台灣的社會學處境已有顯著的不同,首先讓我注意到的是研究所報名人數的直線滑落,過去動輒幾百人的考生,如今在每個學校的考試中均不復見。第二個讓我注意到的是同學對於主修社會學的不安定感,對於畢業後的未來感到消極。我認為這兩個問題是台灣社會學界的迫切問題,若不解決,社會學界可能會面臨無人承繼的困境。如同「世界之王」王貞治所云,教小朋友打棒球,要先從打擊開始,因為打擊是最有趣的,才能引起小朋友對於棒球的興趣,才有更多小朋友投身棒球運動,棒球運動也才會穩固。同樣的道理,我們必須讓同學感到社會學是平易近人的學科,讓更多的同學願意投身與社會學相關的工作,無論是繼續往上念或帶著社會學的知識進入職場。當社會學忙於揭發世間的不正義時,我們也應該提供同學一個在這個不正義的世界中生存的希望,一個讓他們能積極面對未來與留在社會學領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