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鄒川雄學術思想與教育理念系列(二)】私校發展的黃昏? 市場化下台灣私立大學之處境及其發展策略(文/鄒川雄)
2018-05-17

私校發展的黃昏?
市場化下台灣私立大學之處境及其發展策略

鄒川雄(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副教授)

教育中大量市場的形成,依賴特定的經濟-政治化與環境,即:教育地位競爭的深化,管理中新右翼和新古典主義手段的興起。尤其是市場改革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支持它的是勝利者,而它所支持的也是勝利者。市場產生的等級體系、不平等、極度的競爭和牟利不是偶然的副產品,而是市場改革者的目標。對他們來說,教育中的共同利益只是有特權的個體所獲得的主要利益的「副產品」。
(Marginson,2008:194)
 
市場對它們所控制的人們進行分等和分化。市場與教育的地位性質(positional character)發生交互作用,遠非為了創造一個普遍繁榮的王國(在這種王國中,成功取決於長處和優點),二是餵了創造頂層的學校機構和相應層次的消費者—用戶(他們是有「市場豁免權」的,是難以取代的),在其下方,生產者和消費者再地位體系的每一層級構成競賽群體,直到最底層。在最底層,學校和學生被相互圍困在一個教育貧困圈中。教育系統遠遠沒有「通過市場力量的『自由』作用而得到多種多樣的正當的區別對待(differentiated)」,只是有了更多的層級(stratified)而已。市場競爭的深化加強了地位較高家庭的特權,並減輕了地位較高學校的有關壓力(這種壓力就是一些要求,要求它們變得更為有效並對消費者更積極地作出反應)。(Marginson,2008:194-195)

此文為初稿,請勿引用。全文請見附件。

 

 
相關檔案下載(1) * 鄒川雄-私校發展的黃昏?台灣高教環境下私立大學之_do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