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紀駿傑老師悼念文集】故人略歷
2018-04-02
故人略歷
撰文:紀駿輝、陳毅峰、黃雅鴻、蔡慧敏、吳淑君

    駿傑是家中四個小孩裡排行最小的,從小就倍受哥哥姊姊們的寵愛。他也特別睿智,在幼稚園期間玩象棋就已能勝過他大哥。他在上幼稚園大班時,因智能已夠成熟,雖然未達到最低年齡限制,台中忠孝國小破例讓他提前入學讀一年級。當時因已繳了第一個月的幼稚園點心及雜費,媽媽覺得可惜,所以他一年級的第一個月是同時半天上小學、半天上幼稚園。

    駿傑小學成績非常優秀,畢業時考取台中的私立衛道中學。初中畢業後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台中一中高中。在高中時除了繼續保持優異的學習及成績以外,也開始綻放他的風華。國小的鋼琴學習建立了他音樂的基礎,在姊姊的贊助下,他跟隨聲樂老師學習聲樂與歌唱,並參與台中一中的合唱團,後來擔任合唱團指揮,帶團參加合唱團比賽,獲得優異成果。高中時他也開始關心民主政治及社會正義的議題。1978年春,第一批黨外省議員當選後的省政總質詢,他經常和同學去旁聽。

    高中畢業時駿傑考上東海大學社會系,開始和社會學結下日後深厚的不解之緣,同時也深化他對社會及政治正義的熱誠—包括學理的研究和付諸行動。在東海大學期間,除了對社會學理論的學習以外,他也參加了東海大學聖樂團、門徒合唱團及台北愛樂合唱團繼續他對歌唱的愛好。同時暑假期間他也到梨山打工摘水蜜桃,體會勞工的生活並和原住民互動。

    1985年駿傑同時申請到倫敦政經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 SUNY-Buffalo的社會學研究所。他選擇到紐約大學就讀,並主修環境社會學。在研究所期間他歷經社會學理論、環境社會學及環境正義的紮實訓練。當時環境正義在美國才剛發芽,他已充分掌握其精髓。此時他也開展了對旅遊的興趣,在水牛城經常組團帶隊,和其他留學生一同去旅遊,連續幾個暑假都到歐洲當背包客。除了走遍西歐各國之外,他的冒險精神也讓他成功地在冷戰時期,混進還是共產集權國家的匈牙利遊玩,他常津津樂道談起此行。因他的能言善道加上隨和可親,在歐洲旅行中多次搭長途便車,常有車主邀他到家裡住,他也常在旅途中吹直笛當街頭藝人,一方面和當地人互動同時也賺取旅費。

    1991年春,駿傑完成博士必修的課程並通過資格考試,開始做論文研究時,非常難得的在還沒有博士學位的情況下,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獲聘位於奧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大學(University of Tulsa)社會系專任助理教授。該年夏天他由水牛城搬到塔爾薩,並於秋季開始一邊全職任教,同時進行博士論文研究。1992年他完成博士論文,並飛回水牛城通過他的論文口試而獲得博士學位。

    儘管駿傑在塔爾薩大學的教學研究及生活很寫意,他時時心懷故鄉。1994年夏,他辭去塔爾薩大學教職,遷回台灣並在清華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擔任訪問研究員。1995年夏,他搬到花蓮並開始任教於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開始他在東華22年半的教學研究及服務生涯,也讓他在東華遇到他心愛的妻子,淑君。

    這最後一次的遷徙讓他找到安身立命的場域,得以從事他熱愛的教學研究工作。駿傑在東華大學曾任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主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主任,並榮獲科技部研究計畫與獎勵、校級研究獎勵、傑出人才獎勵及院級優良教師,專長於族群關係、環境社會學、生態與族群、以及後殖民論述。身為社會學者,多次於國內各大報章發表社會觀察論述,關心環境周遭大小事。

    駿傑在學術與教育上有許多貢獻,他對台灣環境運動的投入眾所周知,是早期引進「環境正義」概念、也是台灣能夠觸及國際環境議題的幾位學者之一。他將「環境正義」論述轉化為對於國家公園設立與原住民族權利相衝突的關懷,並透過社會實踐落實他的學術關懷,曾於2001年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召開,協助促進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太魯閣族溝通管道的建立,間接促成了現在國家公園與原住民「共管機制」的建立。在促進國家社會永續發展及公共政策上,駿傑亦積極參與、貢獻卓著。

    他參與國科會跨學門的「永續臺灣願景與策略」整合型研究、並特別關注地方環境議題及永續發展,著作豐富且實際協助地方政府與社區的永續行動方案;於2004年起,駿傑受邀擔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行政院蘭嶼核廢料遷廠委員會委員」、「行政院非核家園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以及民間團體的「環保聯盟學術委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等,以其理念協助許多團體。在國際學術合作推動上,駿傑也受邀擔任國際組織「國際全球變遷人文社會計畫科學委員會」台灣委員會(IHDP-Taipei)委員,代表出席國際會議;同時參與國際地理學會、國際島嶼研究學會、東亞環境史學會等多項國際學術會議,是國際各學術領域知名的臺灣學者,為臺灣發聲。

    駿傑更是十分關懷原住民族土地權的議題,他是台灣少數倡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的社會學家,曾指導多位研究生深究此議題,於國內外發表多篇相關議題的論文。他十分關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在凱達格蘭大道的抗爭運動歷程,生前最後一場公開演講即是2017年12月22日在捷運台大醫院站一號出口的「凱道小講堂」,演講「開創原住民空間:加拿大卑詩省第一民族的土地協商」。

    駿傑在教育上的付出讓學生與同事持續感念,許多人都會提到他上課時顯露的廣博知識、豐富的旅行經歷、風格特殊的笑話,以及精彩活潑的授課內容。學生們應該都會記得他是如何引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以丐幫幫主喬峰的例子來討論族群關係。受駿傑深刻影響的徒子徒孫與同事們,都會稟承他未竟的遺志,在追求社會正義的路上,與在天上的駿傑持續連線,打造去除壓迫與社會不平等的正義社會。

    駿傑做為一個學者,在學術上治學嚴謹且深具創意和批判性;做為一個教師,他展現對學生真誠熱情的關懷;同時,做為一個人,他滿懷愛心,對學生、同事及親友非常的慷慨,他對父母也十分孝順,經常回家陪伴,也常帶父母出國旅遊。駿傑的大侄女也因為他對環境正義的熱誠,在美國完成環境正義的碩士學位並從事相關行業。他的隨和及豐富的幽默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即使最近這幾年他辛苦地和病魔纏鬥,他仍持續對學生、同事及親友展現關懷,他的風趣也絲毫不減。駿傑雖然已離開我們,但他的睿智、熱誠、對環境與正義的關懷,及他的愛心與幽默,將永遠伴隨我們。他為我們留下一個知識份子及做為一個人的典範。

    最後,引用達賴喇嘛的一段訪問摘要,讓我們更能了解駿傑的人生意義,曾有記者問達賴喇嘛,這世界上什麼是最令他驚訝的事,達賴喇嘛回答:"Man.⋯⋯he is so anxious about the future that he does not enjoy the present; the result being that he does not live in the present or the future; he lives as if he is never going to die, and then dies having never really lived.” "...人,因為對未來非常的焦慮而無法享受現在, 結果是既不活在現在或未來; 他活得好像永遠不會死, 然後在沒有真正活過的情況下死了。”

    我們可以非常確信的是,因著駿傑對生命的熱忱、對世界不斷的探索;也因著遇見美好的朋友擁著美麗的回憶。他的這一生活得燦爛盎然、充實而快樂,也充實了許多人的生活,精神與典範將永恆存在!

(註記:本文轉載自紀駿傑教授告別禮拜手冊,由紀駿傑教授之大哥紀駿輝,東華大學同事陳毅峰教授,紀教授指導之第一位博士生黃雅鴻及紀教授之妻子吳淑君共同撰文,並由台灣師範大學蔡慧敏教授宣讀。)